高胜雨的写意山水:至真才是有道,大境方可无为

高胜雨

高胜雨,字墨卿,春雨堂主。长期从事美术、书法教学及理论研究。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,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学盟荣誉理事长、中国民盟盟员、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,饮鹿池艺术区名家工作室导师。

高胜雨作品

天地之道,道法自然。品读高胜雨的山水画作品,总给人一种逸笔草草、不求形似、在乎神似的古雅质朴之风,给人一种注重澄怀观道、境由心生、自由独立的灵动自然之感,给人一种营造和谐生动、畅神写意、安然自得的文人学术之气。

这样的画作,以小山石见大自然、画面高度写意凝练、内涵情志高远、处处彰显传统文化的精髓,给人以触动和启迪。这样的画作,已经“脱离写景环境视野的范畴”,处处彰显出画作主体积极“营造精神世界第二自然”的艺术境界和“舍形悦影,浣却铅华”的美学追求。

高胜雨作品

黄宾虹说:“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,若胸中有丘壑,运笔便自如畅达矣。”高胜雨的山水画,不仅注重道法自然,把握住了自然山水的灵质,更注重传承文化,写意自然。具体说来,有几点颇有个性特色。

其一,奇峰独立。传统山水画或崇山峻岭,或茂林飞瀑,给人一种层峦叠嶂、巍峨雄壮的盎然生机之感。而高胜雨喜欢居中起意,率性而为,有时自上而下入笔,有时自下而上入笔,时而左起笔,时而右起笔,随意为之,但求奇峰独立,且多为肃杀秋冬之景。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天堂。观一石冷暖而知天下寒暑,望一峰山水而看尽万峰千山,这就是文人贤达者心系天下所特有的胸怀。

高胜雨作品

其二,他画中笔墨轻重、虚实、动静的处理可谓独到。高胜雨的山水画作品中,山峰处常常多出几点浓墨重笔,而山腰和山脚处常以淡墨轻笔处理给人一种独峰不失稳重感、厚重感而又颇具动感精神的美感。

独峰似静而动,云水似动而静,静动相合,相得益彰。独峰为实,以“黑”代之;云水一笔为虚,以“白”代之;计白当黑,虚实相守。这种处理,技法上通达,道法上自然,真正做到了“心手相应”、“由技入道”。

高胜雨这种对“技”与“道”的处理,彰显了他物质实践和精神境界的和谐统一,这是难能可贵的。在传统的山水画中,往往不是重了“技”失了“道”就是重了“道”失了“技”。没有了“道”,山水画就失去了精神,失去了内涵,缺少了灵气;没有了“技”,山水画就会空洞无物,无笔无墨,难以成像,缺少了美感。在这一点上,高胜雨走在了前头,做出了自己的个性特色。

高胜雨作品

其三,对水墨色彩与时节的选择上底蕴深厚。高胜雨的山水画很合乎中国山水画水墨色彩发展的路子,从金碧山水走向浅绛山水乃至水墨山水。他前期的山水也多是连绵山群、色彩斑斓,后来渐次独峰淡雅下来,慢慢钟爱上了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的水墨色。这种改变很重要,它是一个人躁动归于平淡、精神境界渐趋高拔成熟的表现,是追求朴素、单纯、和谐、为真的表现。

《老子》说:“五色令人盲。”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说,如果画家只注重了表面的五色,“则物象乘矣”,物象内在的本性就被忽视了,就不能得到充分地表现了。中国山水画最大的特点就在水墨上,单色的水墨以“黑”“白”相应成趣,相得益彰,其内涵却是简单中蕴藏着无穷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。高胜雨的山水画便是如此,淡雅宁静中给人一种动势,一种纯然的超拔,一种大风浪过后的归宁平淡。他对墨的追求和运用已经达到了“运墨而五色具”的境界。

高胜雨作品

高胜雨的山水画作品中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,他是在用自己的画笔传承这种文化,在用这种文化创造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第二自然。

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画家必然找到了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“语系”,没有这“语系”,画家是无法表情达意的。高胜雨用自己特有的“语系”传承文化,创造精神世界的第二自然,以纯正的艺术品格,舍形悦影,浣却铅华。

高胜雨作品

- END -

文字编辑 | 亚东

文字| 部分源于网络

图源 | 见标注

© 万恒艺术出品

弘扬华夏文明精髓

光大书画国艺星火

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

谢谢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意见反馈 合作

Copyright ©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

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